6月20日下午,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、青年長江學者、“百千萬人才工程”國家級人選、中宣部文化名家暨“四個一批”人才、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、博士生導師、鄒芙都教授蒞臨我校,作主題為“關于秦短祚而亡原因的再思考”的講座。本次講座由歷史與社會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、博士生導師常云平主持。

在紛繁的歷史問題中,龐大的秦帝國為何只短短十五年便土崩瓦解,一直是經久不衰的話題。鄒教授認為,要了解秦帝國崩潰背后的真正原因,需跳出傳統“暴秦說”的框架,從制度變遷角度切入分析。
鄒教授以秦制為例,他指出,在正式制度層面,皇帝制度存在明顯的漏洞,它缺乏對于皇帝的約束和監督機制。約束臣民的法律源于皇帝的意志,而皇帝本身卻不受制于法。
在非正式制度層面,秦朝沒有通過制度實驗來對新舊制度的更迭過程進行迂回緩沖,而是以急進的方式用政府命令和法律快速推行新的郡縣制度。這一僵硬的措施忽略了人民在文化和心理上對于新制度的接受程度,故而遭到抵制。
在實施機制方面,秦國疆域的擴大加重了新制度運作的成本。秦始皇統一六國后,未能找到縮小制度運行成本的方法,也沒有充分認識到制度的地域性差異,急功近利地將郡縣制實施于六國故地。因此從制度的實施機制上來談,“暴秦”并非秦始皇有意為之,而是維持新制度運轉不得不付出的代價,正是這種陡然劇增的成本催化了秦朝的滅亡。
鄒芙都教授在傳統史學研究的基礎上推陳出新,豐富了“秦為何短祚而亡”這一話題的內容,以一種新的學術視角解讀史學問題,為歷史與社會學院師生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借鑒。

